银行系保险后劲不足 金盛人寿三年累计亏损近四亿
[28] 这是从生生之道或生生之理上说心。
进而言之,人的好恶等情感,本身便具有这样的分辨能力,就如同好好色,恶恶臭一样,这是人人之所同者。当孟子从孺子入井发现人有恻隐之心这一事实时,他不仅发现了人的生命的本能和原始性的一面,而且发现了生命存在的内在价值和生命的内在目的,这正是人类伟大情感的最初萌动。
问题在于,这四种情感具有道德意义吗?还是没有道德意义?这都需要作出论证。四、诚信之情 诚信之情是人类很重要也很持久的一种道德品质,在人类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这里还包含着道德情感与审美情感区分开来的意思,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。这是正面肯定的说法,同儒家中的某些人将这类诗视为男女淫奔之作,并以此惩戒后人的说法,完全不同。由此亦可看出,人是天人合一意义上的情感主体同时也是道德主体,却不是天人相分意义上的认识主体。
所谓天生的实际是说,这些都是随着人类的长期进化而形成的,因而是人类生命所固有的,尽管只是一些端倪。虑积焉,能习焉而后成,谓之伪。如果说,孔子将礼文化建立在仁学即人学的基础之上,那么,孟子进而将其建立在人的内在情感的基础之上。
孔子说,言必信,行必果[16],这是成为一个士的条件之一。认真说来,儒家并没有进行过情感分析,但这并不排除在其论述中运用了某些分析方法,比如在具体场合下,对不同情感有不同定位和解释。能够起到压制作用的是社会意识,这是社会公认的理性意识,而被压抑的则是纯粹的个人意识。孟子说:大人者,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惟义所适。
儒家虽然很重视人类的情感生活,特别是道德情感,并且总是与人的道德理性生活联系起来思考问题,但是在涉及七情这样的情感究竟与道德有何关系的问题时,却不敢断然下结论,或者是笼而统之地赋予七情以道德意义,或者避而不谈,绕开这个问题。[39]《朱子语类》卷八十七。
其实际意义就是,不能将人类情感统统都归结为道德情感,在人类情感中,有道德情感如四端之情,也有非道德的情感如七情之类。他著有《论友》一文,特别赞扬朋友之交,认为朋友之交才真正合于天地之交。总之,能做到好者喜之,丑者怒之,这就是中和原则的运用。有人将儒家文化归结为乐感文化,缺乏悲剧意识,大概就是指此而言的,这是不无道理的,但又是简单化的。
因为由此而形成的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的关系,实质上是一个德性的问题,不是规范的问题。孟子引用过象忧亦忧,象喜亦喜[4]的话以形容舜之喜忧,但朱子作《舜典象刑说》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。三、喜怒哀乐之情 喜怒哀乐之情是《中庸》首先提出并进行过论述的四种情感,与此同时还提出未发已发与中和的问题,成为宋明儒家讨论的重要课题,而且被复杂化了。因此,在中国的儒家哲学中,始终未能建立起独立的认知学说。
[24] 耳目等等之欲,是指人的生理欲望,但荀子认为,这是人情之所不免者。这样,儒家文化既是礼文化,也是情文化,这种情–礼结构的文化形态,就从哲学上被确定下来了。
孟子的重要贡献,就在于将孔子提出的仁、义、礼、智这些道德范畴统统归结为情感问题,以情感为其内在的心理基础。《礼运》将恐惧列入七情,视为人情的基本内容之一,这说明恐惧感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情感之一。
可见他是将情、欲联系在一起说的。但他们提出情欲这个问题,对后来的儒学产生了很大影响,被看作是儒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。七情中的惧,是不是有宗教层面的含义?如果从荀子的观点来看,当然没有。喜怒哀乐本来是一种自然情感,但是从一开始就被赋予重要意义,成为代表人类情感的重要表述,并且与中庸这种德性有密切关系。喜怒哀惧爱恶欲从何而发乎?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,缘境而出焉尔。比如喜悦及其相反的情感,有时是喜忧并谈,有时是喜怒并谈,有时是从一般人的角度去谈,有时是从圣人(或统治者)的角度去谈。
但从儒学的本来宗旨而言,后者才是它的根本目的,只有不断培养德性、提高境界,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,这是人人都能做到而且应当追求的。当然,儒学的宗教精神还表现在其他方面,但是就其实践精神及其神圣庄严性而言,则莫过于敬了。
二、四端之情 四端之情是儒家关于道德情感的核心内容,也是儒学的主要话题。儒家不仅认为恻隐、不忍之心是人人具有的,而且是有理性精神的,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。
李退溪则认为,心虽然是理气之合,而且理与气是一本相须的,但又不是混而不分,而是有别的。前面几章,我们讨论了儒家关于情感的一般学说,着重讨论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问题。
这也是一种天赋能力,而与情感态度、情感评价有直接联系。这是一个假设句,不是说为政者只有去掉足食足兵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,正好相反,只有足食足兵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。后儒中倒是朱熹承认,《诗经》是描写男女爱情的,他在谈到《诗经》中的国风时说:凡诗之所谓风者,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,所谓男女相与咏歌,各言其情者也。上面所引子贡与孔子关于信的一段对话,实际上既是孔子对子贡的教导,也是子贡赞赏并接受孔子学说的表现。
孔子是从人民与统治者的关系方面说的。但是,四端之情作为人类道德情感的重要内容,在孟子看来,是有普遍意义的。
孔子说,民无信不立[13]。但另一方面,朱子并不主张七情与四端相配。
这种分析不是对潜意识、无意识的揭示,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的原始本能的发现,不过所发现的是人的另一面。自然界的根本法则就是交,天地交而万物生,不交则不生。
[30] 荀子从天人相分的观点出发,指出人们对自然界各种怪异现象的恐惧是没有根据的,各种怪异现象之出现,纯属自然界的变化,与人事没有关系。其主要影响倒不在于三品之划分,而在于将七情与道德人性联系起来。就后者而言,它确实是道德的,而不是纯粹生物性的,这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大异其趣的。当人们谈论仁义礼智这样的道德理性时,或许有一种道德说教或道德教条的感觉,但是,当人们谈到恻隐之心、不忍人之心、羞恶之心、辞让之心等等时,却并没有这样的感觉,而且能够体验到这些情感是亲切的、贴近生活的,在我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中是时常发生的,或者时常能够遇到的,也就是说,这种情感是人所具有的。
应当说,这是一种很深刻的心灵哲学。这场辩论虽然不是发生在中国,而是发生在李朝时期的朝鲜,但其实际意义并没有超出儒学范围之外。
这是儒家对恐惧之情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解释,与敬畏之情有关系(详见第十四章)。当然,朱熹也是要辨邪、正之分的。
人如果从自然之中出发去对待万物,就是实现了自然理性原则,就能为天下立大本,其行为就是无往而不通之达道。中和原则表现出儒家追求和谐统一的温情,缺乏西方人所说的激情与冲突,由此亦可说明中西方哲学与文化的不同特点。
评论
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
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
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
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